地處粵東的興寧市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隨客家先民一道由中原遷徙而來的花燈文化,是當地特有的民間傳統民俗文化。2012年,興寧市獲評“中國花燈之鄉”。當前,興寧正制定花燈文化發展規劃等,致力保護傳承花燈民俗文化。
近日,記者走進興寧,一探當地歷史悠久、獨樹一幟歷史的花燈文化。
興寧花燈文化起于元代,盛行于明、清,歷經六百多年,世代相傳。興寧花燈集藝術性、觀賞性、民俗性于一體,是嶺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花燈之一。
“興寧客家地區的傳統花燈由元宵佳節的花燈演變而來,寓意美好,寄托著當地客家人祈盼一年風調雨順、四季平安、五谷豐登、人丁興旺、家業發達的愿望。”興寧市民間協會主席黃紅亮介紹說。
由于興寧的客家先民初到興寧時人口較少,勢單力薄,于是產生了多生男丁的愿望,在客家話中,“丁”與“燈”同音,因此添了新丁,被喻為“賞燈”(上燈)。生了男丁的人家,便在賞燈時舉辦筵席,邀請親友前來慶祝。興寧地區賞燈大都集中在正月初九至正月十六,期間整個興寧地區熱鬧非凡,一到晚上,到處燈火璀璨,鞭炮齊鳴,人聲鼎沸。
興寧地區民間傳統賞燈節內容極為豐富,賞燈節前要定做花燈,到了賞燈日要派出眾男青年,一路邊敲鑼打鼓邊燃放爆竹把花燈請回來,敬放在祖屋上廳正梁架下,“請回來的花燈裝飾有‘花帶’,1條花帶就代表村中當年新添一個男丁就,村中當年新添多少個男丁,花燈就有多少條花帶。”黃紅亮說。而此時,家家戶戶張燈結彩,舞龍舞獅,大擺筵席,喜氣洋洋。
“如今,興寧地區的賞燈節依然很熱鬧,但與花燈有關的一些民俗文化卻正在消褪,比如傳統花燈制作工藝就遭遇了傳承發展瓶頸。”黃紅亮說,目前,興寧全市20多個鄉鎮都有制作花燈的工藝師,但這些工藝師幾乎都已過花甲之年,難覓年輕人身影。
“這些年我免費都招不到年輕徒弟,現在的年輕人對這種枯燥的手工藝都不感興趣。”,今年68歲的吳國華,是興寧遠近有名的扎花燈藝人。2012年,吳國華制作的六角花燈和觀音燈分別獲得廣東省首屆花燈文化節暨第三屆洪梅花燈節金獎和銀獎。
吳國華10多歲開始扎花燈,手藝早已爐火純青。但如今這一身手藝也只是傳給了兒子,“不過兒子現在外面工作,偶爾回家幫忙做花燈。”
為保護傳承歷史悠久的花燈文化,2012年,興寧積極挖掘資源,成功申報“中國花燈之鄉”。
“這一稱號,對于興寧花燈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很重要,現在興寧政府已出臺了花燈文化發展規劃,‘花燈文化博物館’也正在建設中。”,黃紅亮說,相信將來,興寧花燈文化會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