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燈展的歷史
中國一年有數個不同的大大小小的重要節日,而排名在第一位的則是元宵節,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端午節有吃粽子、劃龍舟,中秋節則有吃月餅賞月圓,那么元宵節有什么習俗呢?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參加元宵節燈展、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的燈盞有著好多年的歷史,從唐代就開始流行逛花燈吃元宵等,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那么唐代如此的繁華,那么宋代又是如何看待中華民族這一傳統佳節呢?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 相關閱讀